互联网+政务服务

2016-12-08 来源:湖南科创 (双击滚屏)

背景

根据《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息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》(国发[2013]32号)和《“十二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规划》(国发[2012]28号)推进信息惠民工程的任务部署,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》(发改高技[2014]46号),正式揭开了开展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建设的帷幕。2016年4月26号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《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》(国办发[2016]23号),要求在开展试点建设的城市,依托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互联网+思维,以“一号申请、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”新型政务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来提升自身政务服务、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与水平,提升企业和社会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杆,提升整个城市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。

问题与需求

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不仅是物理、技术两个层面的接入和关联,更是理念、体制、管理等层面的更新与变革。目前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包括:

(1)电子政务本身存在的痼疾性。电子政务因为部门划分原因、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发展原因、业务流程的交错盘结等原因,具有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、业务优化流程再造难、层次差距大上下联动难等问题。

(2)行政审批自身的沉疴性。政府行政审批具有种类多、数量大、范围广的特点,审批称谓形式多样,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。行政审批办理过程中,“办事难”、“办证难”、“证明多”、“证明繁”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反映的突出问题,政府管理和服务中介不规范、不作为、不透明的问题大量存在。

(3)思想观念中存在的片面性。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是融合了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多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,但是现实中不少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互联网阶段,在认识上存在主体错位、技术决定论等问题。

(4)体制机制缺乏灵活性。一些地方因缺乏组织结构上的变动和科学化的互联互通机制,“条”、“块”分割的体制架构影响到部门、机构间的数据共享,未能体现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数据共享精髓。

(5)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。将“互联网+”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,对政府提出了更好的管理要求和挑战,但在现实中,相关理念和措施并没有一步到位。

鉴于此,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,有统一的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、个人身份证数据库和发数据分析平台为基础,推进跨部门、跨区域、跨层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,构建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实体大厅、自助大厅、网上大厅和移动大厅,最终实现各类政府服务、行政审批、行政许可事项的“一号申请、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”的发展格局。

解决方案

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体系建设、应用系统建设和场地建设。

(1)体系建设。首先是完善政务审批体系建设,实现受理地点的物理集中、设置无差别办事窗口,做到办事的“一门、一窗、一次”办理,最大限度的通过并联审批、推动自助办理,并将审批过程纳入公开和监察范围,规范权力运行。其次是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和自然人服务体系建设。再次是完成大数据、服务支撑和应用体系的建设。

(2)系统建设。完成政务审批服务平台、企业综合服务平台、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等的建设,实现市场主体信息融通共享、信息数据关联分析、多样化数据呈现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服务。

(3)场地建设。建设具有多功能区块的综合服务大厅,包括“一窗受理”服务区、后台办公区、自助办理和数据共享服务区、大数据展示服务区、招商和延伸服务区、配套服务区等,做到整体规划、合理布局、导向清晰。

应用价值

通过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合理规划和建设能做到以下几点:

(1)完善网络,夯实了政府服务基石。“互联网+”的基础在于建设具有一定的辐射范围和支撑能力的互联网络,本身包含对互联网自身的拓展,拓宽了互联网的广度,强化了互联网的深度,扩大了舆论舆情的影响范围,增强了执政党在民众心中的认同度。

(2)通过搭建各类信息化平台,畅通了政府服务渠道。以“互联网+”思维重构政务服务平台,将政务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,优化行政流程和管理体系,推动跨部门、跨层级乃至跨地区的并联审批,提升网上服务办事的广度、深度和质量,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;通过晒出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,落实权力运行流程图、确定廉政风险点,实现服务标准化、政务协同化,探索了网上服务和实体大厅服务、OTO政务服务模式,形成了撬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支点。

(3)通过云计算推动集约服务,通过大数据提供优质服务,通过移动互联网推动便捷服务。完善了社会信用体系,为政府服务提供了环境支撑;实施了绩效评估,为政府服务提供了质量评价;强化了法律保障,为政府服务提供了有力武器;强化了权力监督,为政府服务提供了制约监督。

方案优势

方案以“统一规划、统筹建设、数据共享、确保安全”为原则进行设计,可快速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建设和应用。

(1)全面考虑了各类业务流程。在系统建设过程中,并非单纯的将各项线下服务生搬硬套到线上进行,而是基于办事企业和办事群众的角度,从业务流转的全局出发,设计审批流程、协同审批流程、并联审批流程、电子监察流程等,进行全局业务流程整合,确保系统的鲜活力和持久性。

(2)从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规划。“互联网+”中的加号,绝非算数层面的相加,而是基于融合和创新的化学效应。从硬件到软件、从基础平台到应用系统,都从全局视角从整体出发进行规划。在硬件支撑方面,设计了政务外网升级改造、视频会议系统、应急指挥系统、政务大厅一体化系统、数字认证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内容。在基础软件支撑方面,设计了政务云管理平台、基础数据库及数据交换平台、政务短信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内容。在应用软件建设方面,设计了政府门户网站、跨部门无纸化协同办公系统、网上政务服务系统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、大数据应用方案等多个系统建设内容。

(3)以人为本进行功能设计。在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过程中,充分考虑业务流转、用户操作、系统管理的便捷性、易用性、稳定性,设计各类易懂易用的功能模块。